江河源区的“绿色崛起”—海南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探索实践观察-新华网
新闻
2024 12/30 09:27:29
来源:青海日报

江河源区的“绿色崛起”—海南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探索实践观察

字体: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一份由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的成果文件——《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共识。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正是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2022年7月10日,海南藏族自治州成功获批建设全国第三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我国目前唯一获批创新示范区的民族自治州,为青藏高原乃至世界同类地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海南智慧。

  定位江河源区,着眼生态保护与治理、高原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样板区和民族团结,在高原之上、大湖大河之畔,生态保护与治理、生态农牧业绿色发展、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生态文化旅游惠民、科技创新支撑“五大行动”开足马力,一次次探索中摸索出生态、生产与生活良性循环的有益经验。在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命题下,海南州正在交出一份“绿色崛起”的新答卷。

  生态本底脆弱地区发“新芽”

  早在20年前,海南州共和县境内的塔拉滩,是荒凉、干旱的代名词,这里寸草不生,是一片“不毛之地”。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齐、一眼望不到头的光伏板,和荒漠化土地上绽放的生态“新芽”。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海南州面临两大瓶颈——生态本底脆弱与生态保护战略需求矛盾突出、产业基础薄弱与民生持续改善需求矛盾突出。

  在光伏遇到黄沙时,海南州在科技感十足的“蓝海”下,“种”下一片草原。

  光伏板的遮挡有效避免阳光直射,板下阳光均匀分布,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加之光伏板定期清洗时的渗水,为牧草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生长条件,光伏板下原本寸草不生的荒滩变成了优质草场,牧草产量逐年提升。据测算,光伏园区建成后,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覆盖度达80%。

  快速生长的草场,解决了塔拉滩长久以来风沙肆虐的问题,却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光伏板下的土壤涵水能力提升,牧草生长迅猛,不仅遮光蔽日影响了光伏板吸收太阳能的效率,也造成了冬季火灾隐患,增加了企业管理成本。

  而光伏企业与塔拉滩附近的村集体结对共建,共同打造光伏生态牧场,每年6至10月牧民的羊可入园进场免费采食,不仅有效破解企业管理难题,还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羊粪又成为草的天然肥料,改善了塔拉滩贫瘠的土地。

  经过摸索,“板上发电、板间牧羊、板下种草”的牧光储模式逐渐显现,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一模式,海南州新引进的光伏项目从一开始便把保护草场放在首位,在桩型选用上从环保、进度、造价、现场地质条件等多方面优化比选,优先采用螺旋钢桩,并提高高度到1.5米,便于光伏羊吃草。如今,海南州已成功探索构建了“光伏产业+绿色养殖+生态保护”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光伏板下逐渐恢复的草场,品牌效应日益显现的“光伏羊”,如同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在青藏高原萌发出的“新芽”,成功摸索出一条高原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海南州委书记吕刚说:“我们坚持所有发展都赋予保护生态和实现绿色发展的意义,都赋予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高原生态产业的“相依相融”

  在海南州共和县倒淌河镇次汗达哇村尕海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尕海合作社),畜棚顶部铺设着光伏光热一体化黑色电池板,8组墙挂式暖气片格外醒目,即使大门敞开,也感觉不到寒冷……

  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集热板通过吸收太阳能辐射发电同时加热集热板管道内的导热液,为羊舍内的水箱和暖气片供热,同时还配备了一定量的高品质储能设备用于满足整个羊舍的用电需求。这个“2.0”版发电供暖羊舍,真正实现零碳排放。

  当清洁能源遇到农牧业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海南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次汗达哇村“秋肥冬瘦春死亡”的养殖“魔咒”被破解。

  羊舍的实时监测和调控养殖环境功能,让畜棚保持在藏羊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中;光热系统则可以提供适宜舍内温度,让藏羊喝上恒温水;智能操控减少了人工干预,既降低了疾病发生率,还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如今,这里成功实现藏羊养殖“两年三产”,羔羊成活率由原来的90%提高到现在的97%,草场植被覆盖率也由原来的65%提高至现在的70%。

  “我们希望在次汗达哇摸索出具有可复制、可推广意义的养殖模式,在推动传统草地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发展转变的同时,提高农牧业发展的科学化、高效化、特色化水平。”海南州政府副秘书长、科技局局长谢康勇说。

  不仅要直面瓶颈,更要把握自身优势。在创新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海南州准确把握青海高原、资源、能源特点和优势,提出要构建“高寒生态退化综合治理新模式”“光伏产业-生态保护-生态农牧融合发展新模式”“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治理新模式”“农牧业生产力与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等八大典型经验和示范模式。而这些典型经验与示范模式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产业相依相融中逐渐“崭露头角”。

  海南州委副书记、州长尕玛朋措说:“在创新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围绕打造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治理引领区、高原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样板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为青藏高原乃至世界同类地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海南州模式、青海经验。”

  人民生活幸福的“创新密码”

  光伏供暖、地热供暖……海南州立足自身优势,清洁供暖结构更加多元,寻找出一条适应当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共和县,地热供暖改造示范项目配备的生产井,钻杆深深扎进地下新生代地层,通过潜水泵将中深层地热水通过管道输送到承担传统锅炉房作用的换热站,由于地热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不能直接注入供热管道,与供暖水完成热量传送后通过回灌技术再回注至回灌井中,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将地热供暖与燃气供暖相比较,以一个采暖季180天为单位,可节省天然气140万立方米,节约供暖成本115.2万元;从节能减排看,供暖进入第三年,每个采暖季节约标准煤3754吨,减排二氧化碳8958吨,硫氧化物64余吨。

  在兴海县,大唐兴海清洁供暖生产运营中心,“智能集控,绿色供热;统一调控,稳定供热”两句话在屏幕两侧清晰可见。作为国内高海拔地区规模最大、供热面积最大、智慧程度最高的清洁能源供暖项目,兴海县清洁供暖项目备受关注。

  项目结合全省清洁供暖峰谷平分时电价政策,采用“空气源热泵+电锅炉+蓄热+智慧控制”技术路线,可惠及县城约4万群众,年可节约标煤约3.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75万吨、粉尘2.1万吨、二氧化硫0.23万吨,“新能源电力供热”就地、清洁转化,实现由绿电带动绿暖的新模式。

  在高原寒冷的冬日里,感受来自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带来的温暖,让群众在乐享绿色便捷新生活的同时成为海南绿色崛起的受益者。“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句话在海南州更加具象化了。

  正确处理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民生持续改善之间的关系,海南州在创新示范区建设中,重点开展生态保护与治理、生态农牧业绿色发展、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生态文化旅游惠民、科技创新支撑“五大行动”。富民、惠民、利民,人民幸福生活的笑脸,成为“五大行动”最好的成果检验。

  从地方经济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而融入到国家产业战略,在海南州的探索中,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发展模式创新,“创新”二字无处不在,“为民”二字贯穿其中,“示范”效应全面彰显,加快构建体现海南州特色、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南经验”“青海样板”“中国方案”,海南的“绿色崛起”生机勃勃。(记者 贾泓 洪玉杰 张洪旭)

【纠错】 【责任编辑:鱼昊】